知识产权部不断探索并形成了一套适合公司自身特点的专利布局策略,我们称之为专利布局模型。它包含了专利布局类型,每种布局类型所对应的专利布局方向,以及专利布局工作流程三大部分。
01专利布局的三种类型
专利布局模型确定了三种专利布局类型,包括保护型、对抗型和储备型,分别从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成果的防御保护、针对竞争对手技术创新的以攻代守、以及对行业前瞻性技术等的提前圈地布局,以上三个不同角度的布局可以基本含盖对不同技术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
保护型专利布局,主要是指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及其应用产品提供充分的专利保护屏障,包括基础专利申请、外围扩展专利申请等;
对抗型专利布局,主要是指针对竞争对手的创新,围绕对手在关键技术上实施封堵或突围的布局,以及针对对手的技术发展方向和产品拓展方向进行布局。
储备型专利布局,主要是指对前瞻性技术和提前圈地性的技术以及预研技术的专利布局,包括前瞻性技术的布局、预研性技术的布局、标准型储备技术的布局等。
02专利布局的四个维度及九个方向
在确定了三种专利布局类型之后,则要思考各专利布局类型之下需满足哪些布局要求,才是一个相对合格的专利布局。为此,我们提出专利布局的四个维度及九个方向(简称为四维九向)。
03专利布局流程
专利布局项目启动到项目结束要经历三大阶段,项目周期约19周,具体分为:
布局规划阶段:技术人员和专利人员进行双向培训,专利人员确定布局模型,确定后期工作规划;
专利提案阶段:专利人员与技术人员沟通讨论并确定完善和优化技术方案,专利人员评述各技术方案的创新性,技术人员集中撰写技术交底书;
专利撰写阶段:事务所代理人集中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技术人员与专利人员集中同步审核专利申请文件后,由团队集体评审,最终集中递交。